汽車“心臟醫生”楊永修:習慣與機器“對話”
【解說】楊永修是中國一汽研發總院試制所機械加工車間高級技師。1987年出生的他,已經成長為中國一汽優秀技術工人的代表人物。
近日,楊永修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,他的團隊通過集中攻關,成功實現將精度范圍在0.02毫米以內的發動機缸孔控制在0.015毫米精度范圍以內,使得汽車“心臟”更為健康。
中國一汽是“共和國汽車工業的長子”,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技術工人。
2018年初,新紅旗品牌戰略發布之后,楊永修主要承擔紅旗自主研發的發動機、變速箱及底盤等核心精密零部件的數控加工工作,先后完成30余項重大試制任務,累計攻克130多項技術難題,為集團公司節約創造價值1200多萬元人民幣。
發動機是汽車的“心臟”,楊永修可以被稱為汽車的“心臟醫生”。
【同期】中國一汽研發總院試制所機械加工車間高級技師 楊永修
缸孔的尺寸精度要控制在0.02毫米范圍內,也是我們最終給它控制在了0.015(毫米)。缸體上有100多個孔,每個孔尺寸、孔位的距離都是不一樣的,都得去精細地調整,通過我們努力做到0.015(毫米范圍) 目的就是為了讓發動機的性能達到最合理、最佳的運行狀態。
【解說】在機器轟鳴的車間里站一天,是楊永修的工作常態。數控機床是楊永修的工作伙伴,他能夠通過機床發出的聲音判斷其運行狀態,每天的工作像是在與機床“對話”。
【同期】中國一汽研發總院試制所機械加工車間高級技師 楊永修
判別機器的聲音,來感覺到機床的狀態,是不是最佳狀態,有沒有啥問題。我們在工作當中和機床(“對話”),別看它是冰冷的機床,我覺得也是有心跳的,我們跟它也是有一種感情的。像我們一些老師傅,他們每天養成的習慣非常好,到現在也給我們傳承(下來),就是每天擦拭機床,保養好之后它給你帶來的工作質量和效率會更高,對產品的輸出會更優。我們也是在不斷地去向這些老前輩、老師傅學習,我們也在不斷地去鉆研這些數控方面的知識吧。
【解說】在中國一汽,傳幫帶是現實需求、是責任,也是傳統。在研發總院的數控加工領域,董立忠、王智是前兩代傳承人。如今,作為王智徒弟的楊永修成了第三代技術工人代表。
這些年,楊永修積極發揮高技能領軍人才的示范作用,培養了一批高技能人才。
【同期】中國一汽研發總院試制所機械加工車間高級技師 楊永修
從畢業之后到單位,包括我的師兄們,我覺得都是從中受益了很多。我們跟著師父學,有一些東西、基礎的知識師父就直接灌輸給我們了,就不用我們再自己去摸索,包括到現在我帶我的徒弟也是這樣。
記者 呂盛楠 孫博妍 長春報道